DIC诊断标准

版本前瞻 2025-10-15 20:50:37

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,主要是根据基础疾病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进行诊断。DIC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疾病,而是在继发于疾病的基础上,因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微血管广泛损伤导致的弥散性微血栓形成,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,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。

一、基础疾病: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,如严重感染、恶性肿瘤、病理产科、手术及创伤、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等。

二、临床表现:DIC的临床表现可因原发病、DIC类型及分期不同,需要有其中一项以上的临床表现。

1、多发性出血倾向:特点为自发性、多发性出血,部位可遍及全身,但多见于皮肤、黏膜或伤口部位;

2、休克或微循环衰竭:表现为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、微血管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;

3、多发性微血管栓塞:可发生在皮肤、皮下、消化道黏膜等多个部位,但临床上较少出现局部坏死和溃疡,还可出现深部器官微血管栓塞而导致肺、肾、脑等脏器衰竭,在临床上较为常见。

三、实验室指标:需要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。

1、血小板<100×10^9/L或进行性下降,肝病、白血病病人血小板<50×10^9/L;

2、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<1.5g/L或进行性下降,或>4g/L,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<1.8g/L,肝病<1.0g/L;

3、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(纤维蛋白降解产物)>20mg/L,肝病、白血病FDP>60mg/L,或D-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;

4、PT(血浆凝血酶原时间)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,肝病、白血病延长5秒以上,或APTT(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)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。